
度量衡典籍——《授时历》
发布日期:2021-01-28《授时历》取自“敬授民时”的古语,是由元代郭守敬等人共同研修制定的,公元1281年实行。《授时历》是在总结前人历法经验并观测、推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在天文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历法推算的数学方法上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般统称之为“考正七事”和“创法五事”。具体来说主要是:《授时历》中“岁实”——回归年,取365.2425日;“朔策”——朔望月,取29.5305953日;《授时历》中归算出的黄赤交角为23°90'30″ (古度);《授时历》还把当时“招差法”“弧矢割圆法”等数学方法应用于天文计算,这是数学方法在天文学中应用的一大创新:《授时历》以一日为100刻,一刻为100分,一分为100秒,秒以下的单位也一律百进位,这样一来,一日的数据就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不仅精度提高了而且比分数表示更加简单明了。
摘自《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 郑颖 刘海鹏 陈昂编著